中国服装行业结构是怎样的一个情况
应该概括为中间大、两头小
所谓中间,就是除了前期的设计开发,与后期的包装零售之外的所有部分。
我做一个小小的纠正,服装应该成为产业而非行业。在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,从事服装产业的各个行业的各类人员数量,是最多的。特别是服装纺织原材料加工生产、成品服装的加工生产、配套设施的加工生产、附件配件的加工生产。
而两头,前期的设计开发与后期的包装零售,却弱得可怜。这里指的设计开发与包装零售是广义的。而非单纯的某项工作。
设计开发:包括品牌、经营理念、产品细则、创新等各个方面,也可以说是服装这种商品的灵魂所在,是大脑,中国服装产业的现状就是一个力大无比但头脑简单的巨人,这是中国劳动力低廉、工业技术不发达而造成的,我们在全球服装的产业结构中捞到的最难啃的骨头。而欧美的知名品牌虽没有自己的规模加工,有得确实这些最最核心的技术,坐实了自己的知识产权,用一个小小的商标,在巨人面前可以呼风唤雨,而且可以毫不客气的说,这种局面会持续至少200年。服装产业可以说养活了不少人、也养肥了不少人,中国的服装的发展方向似乎在改革开放30年里基本定型,这种定型是可悲的,但仍将一直延续下去。
国产品牌的现状似乎是百花齐放,有的也可以时不时的放些光芒,但昙花一现的多,持之以恒的少,而且都是越做越差。比方我们经常看到的10年前的一些休闲品牌如:班尼路、真维斯等等,当时的场面是何其的壮观,而今呢?只能有超低价钱来强迫消费者。
人才市场的匮乏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最直接影响。每年都有几十万学生从各类服装院校毕业,而真正能够有所发挥的寥寥无几。有企业的问题更有从业者的问题。中国没有服装设计师的现状就更加雪上加霜了。
包装零售:指专业零售企业、终端市场规范、多元化销售网络与途经、销售服务等。我们都知道国美、苏宁这两个是国内十分成功的零售企业,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再最短时间内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。那么服装呢?友谊商店算是老资格,苦苦支撑、步伐缓慢。我们去ZARA、去HM。原因就是这一块市场我们没有人做,可悲的不是没有能力做,而是没有资格做。消费者凭什么进你的店买你的东西。
前期、后期的工作需要的是理念、文化、深入。中间的加工需要规模、资金。我们中国人恰恰就是差前者、而后者十分富裕。中国人喜欢做大家都在做的东西。
你的题目太大了,三言两语说不了那么透彻。总之,可以概括为还算健康的畸形
中国服装一线品牌有哪些
中国服装品牌有Only、ETAM、圣迪奥、哥弟、虫虫。
1、Only
ONLY是欧洲著名的时装公司丹麦BESTSELLER拥有的四个著名品牌之一。ONLY拥有许多设计师,他们遍布巴黎、米兰、伦敦和哥本哈根等主要时尚发源地,这使ONLY永远站在欧洲流行的最前沿。
2、ETAM
艾格“ETAM”源于1916年的德国,这年,第一间以"ETAM"为名的零售店开业。到1928年,连锁店网络发展到了巴黎,并以此为基地,逐步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著名女装连锁店。
3、圣迪奥
S·DEER时装有限公司创立于一九九四年,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,已发展成为集设计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际化服装企业。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S·DEER总部占地三十余亩,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,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花园建筑群。
S·DEER专卖店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,总数量达六百余家,2009年全系统实现销售额10亿元。
4、哥弟
哥弟品牌,源自中国台湾,创始于公元1977年,本着将心比心、相辅相成的团队观,秉持物有所值、物超所值的诚信经营理念。乐观的、坚毅的、责任的,期望打造出一个不断创造工作机会,回馈社会,有信、有望、有爱的企业。
5、虫虫
香港的资深设计师郑咏亲女士,在20世纪90年代初,就以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、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与人文艺术的融洽结合,以及对流行趋势的准确把握,一度掀起香港女装时尚风潮,一时间成为了时尚界的焦点人物。